為了豐富機械學院師生的疫情期間生活,提高思想水平和科研動力,堅定抗擊疫情的信心,1月7日晚,機械學院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在西安交通大學思源直播平臺開展了機械學院力行讀書分享會。本次分享上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陳雪峰教授、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滌塵教授、國際機械中心主任嚴如強教授、副院長楊樹明教授和黨委書記王朝暉教授依次進行了讀書分享,機械學院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共3800余人次在線上觀看直播學習,黨委副書記張敏主持本次分享會。

張敏副書記指出,疫情突襲而來,古城西安按下“暫停鍵”。但是,暫停鍵并沒有讓交大師生停下腳步,全校上下同心抗疫,交大青年共同經歷、共同感受、共同成長。疫情無情,人間有愛,我們通過讀書分享在專業知識中提升自我,帶來“疫”起讀書的樂趣,從而更加堅定抗擊疫情的信心。

陳雪峰教授分享了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一書,他在分享前提到,機械學子一定要多讀書、堅持讀書,要有選擇地讀好書,同時也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資源進行讀書。陳雪峰教授通過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一書中回溯了科學史上那些偉大與奇妙的時刻,并表明科學的進步是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前赴后繼的結果。陳雪峰教授從《萬物簡史》這本書引出系統思維的相關概念,希望學生要具有系統思維的能力。陳雪峰教授結合當下的疫情論述了系統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同時強調“應急處突”能力的必要性。

李滌塵教授分享《愛因斯坦談人生》一書。他指出《愛因斯坦談人生》一書并非傳記,也不闡釋愛因斯坦的科學思想,它并非隨心所欲編排次序,該書提供的視角為我們補完了偉人的另一面。他從《愛因斯坦談人生》的主要內容為切入點展開分享,表述本書闡述了愛因斯坦對人生價值、學習和研究、做人做事和觀點這幾個方面的認知。李滌塵教授指出了目前教學科研領域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改進,希望全體師生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啟發,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的人生。

嚴如強教授分享了《小波變換理論及其在制造業中的應用》一書,他從心電圖信號、鳥兒歌聲的信號和機械振動的信號來引出信號的定義,即承載某種信息并作為通信手段的物理量,而信息是物理系統的狀態或特征信息。系統闡述了關于信號以及信號處理的目標問題。嚴如強教授強調,本書的借鑒意義很強,要學習工程領域信號的分析、加工、識別、傳輸和存儲等問題的處理方法,來探索小波分析在信號處理中的重要應用。

楊樹明教授分享了Optics in the Age of Euler:Con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Light和Sufaces and their Measurement兩本書。他介紹了兩本書的主體內容,前者還原了當時18世紀的起源和早期階段的一個光學元件光學中的基本爭論:光是粒子還是波。后者中的表面計量的重要性在制造和機械工程中早已得到承認,現在已在半導體、電子和光學等領域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新應用。楊樹明教授表示,研讀這兩本書籍,特別是能夠對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的問題要有深刻清晰的理解。

王朝暉教授分享了A THOUSAND BRAINS·ANEW THEORY OF INTELLUGENCE一書。他指出,該書詳細描述了人在做各種動作時,人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通過描述人的大腦是怎樣運作的,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有什么啟發。針對于“我們是誰?”“我們是怎么到這里來的?”“我們要去那里?”等問題,書中介紹了人工智能,以及人工智能會發展到什么程度。王朝暉教授表示,閱讀本書能夠對大腦和人工智能能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培養對人工智能的興趣,積極主動探索人工智能和機械的結合這個重大方向。
疫情讓我們放慢了生活的腳步,同時也為思想和頭腦進行充電提供了一個好的時機。凝望心靈,面對自然,我們是不是缺乏一些敬畏和覺知?守望良知,面對這種災禍,我們是不是擁有面對他的勇氣和自信?書籍是我們思考的源泉,也是溫暖我們的力量,疫情期間,我們應該自覺地扛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和使命。當前西安的疫情仍然處在關鍵的時刻,機械學院師生定會繃緊疫情防控的這根弦,積極配合學校和西安市的各項政策,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到多讀書,從而更加堅定抗擊疫情的信心。在書中行萬里路,靜待西安常安。